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2篇
  免费   682篇
  国内免费   1180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293篇
地球物理   426篇
地质学   2978篇
海洋学   273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161篇
自然地理   53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83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203篇
  2013年   244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96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206篇
  2005年   181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179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142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The S/V Shoyo, of the Hydrographic Department, Japan Coast Guard, has conducted high-density expendable bathythermograph (XBT) measurements along the 32.5°N line in the North Pacific every year from 1990 to 1993 as a part of the Japanese-World Ocean Circulation Experiment (WOCE). These XBT data are analyzed here, focusing on year-to-year variations of the inventory and core layer temperature (CLT) of the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mode water (NPSTMW). Large year-to-year changes are found in the NPSTMW CLTs estimated in longitudes between 140°E and 160°E. CLT values were found of 17.4°C in 1990, 17.1°C in 1991, 17.3°C in 1992 and 17.6°C in 1993. Inspection of the wintertime westerlies over the formation area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revealed that this change in CLT can be qualitatively attributed to the strength of atmospheric cooling in the formation area in the previous winter. Although a large year-to-year variation of NPSTMW inventory was also found, it is hard to state any relationship between CLT and atmospheric forcing. There is a possibility that different observational seasons may affect the inventory. It has also been found that the thermocline depth in 1991 was shallower in the sea area east of 180° than in 1992 and 1993. Associated with this change, the North Pacific central mode water (NPCMW), characterized by thermostad with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14°C to 11°C, appears in the sea area east of 180° in the 1992 and 1993 cross sections. The 1993 cross section, which ranged from the Japanese coast to the west coast of North America, possessed another thermostad in the surface layer, with a temperature of about 17°C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cross section, off California.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33.
南海中部和冲绳海槽沉积物中的氨基酸物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南海中部和冲绳海槽三个深海沉积物柱状样腐植物质水解氨基酸的研究,试图阐述南海和冲绳海槽沉积物的演化与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34.
对中国黄土标准剖面———洛川黄土剖面之下的上新世红黏土进行了沉积特征和磁性地层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洛川红黏土堆积于约2.6~3.2 MaBP期间,从而确定世界惟一的黄土类地质公园的风尘开始堆积的年代约为3.2 MaBP。古气候替代性指标磁化率和粒度的分析表明,洛川风尘堆积序列记录了上新世到第四纪古气候的重大转型。  相似文献   
35.
东太平洋柱状沉积物的古气候和古环境记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太平洋深海盆地的远洋沉积物在物质组成和来源上远较大陆边缘简单.由于远离大陆,又有海沟与周边大陆分隔,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通常不包含由河流水系搬运而来的悬浮物,因此从深海沉积物中提取古气候、古环境信息可以避免诸多地质因素相互叠加和干扰[1].深海远洋沉积物中的主要组分是风成陆源碎屑(包括火山碎屑)和来自上层海水的生源组分(降落到洋底的生物壳体)以及由海解作用形成的自生矿物[2],其中陆源碎屑的相对含量、粒度及矿物成分可以反映大气环流的强度及物源区的气候环境[1],生源组分的组成、相对含量和丰度以及种属含量变化则与表层海水的生产力和溶解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6.
利用 1 998年“大洋一号”调查船 DY95 - 8航次在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东、西两小区用多管取样器采集的沉积物样品 ,对小型底栖动物的组成、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东、西两小区共有 1 6个类群的小型底栖动物 ,其中线虫类占居显著优势 ,在东、西两小区各占总栖息密度的 71 %和 6 4 %,其次为猛水蚤类和蜱螨类。 (2 )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 3 2 .47ind/1 0 cm2 和 1 8.0 5 ind/1 0 cm2 ,东小区高于西小区。小区各站位间的栖息密度平面分布差异显著。 (3 )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类群栖息密度的垂直分布趋势明显 ,由表层向底层 ,栖息密度逐渐降低。 (4)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与底质沉积物、结核覆盖率和底层流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底质较硬、结核覆盖率较高以及底层流较强都不利于小型底栖动物的栖息。  相似文献   
37.
厦门东海域定置网渔获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03年7月~2004年6月对厦门东部海域的定置网渔获鱼类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厦门东海域至少有鱼类242种,隶属于19个目81科145属,主要是沿岸近底层和底栖的小型鱼类.以鲈形目种类最多,共计127种,占总数的52.5%、经济种类有116种.主要优势种有:青鳞小沙丁鱼、孔鳞小沙丁鱼、斑鲦、马拉邦虫鳗、裸鳍虫鳗、中华须鳗、前鳞鲻、眶棘双边鱼、多鳞鳝、皮氏叫姑鱼、短棘银鲈、列牙垒幸4、黄斑蓝子鱼、褐蓝子鱼、锯塘鳢、锻虎鱼类、褐菖鲇、绿鳍鱼、鳄鲡、卵鳎、中华单角鲍等.渔获种类在秋季及冬初最多,夏季较多,而冬末和春初最少.渔获种类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与海洋表层水温变化有关,种类的月更替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   
38.
39.
南海中部海域障碍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中部海域(10°~19°N,108°~122°E)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的障碍层.障碍层发生概率夏季最大(52.8%),秋季次之(41.0%),春季最小(10.5%).夏季(2000年8~9月)障碍层最显著,平均厚度约为14.2m;除114°E以东、吕宋岛以西海域为障碍层的多发区外,中南半岛东南海域(12°~14°N,110°~114°E)也存在显著的障碍层;春季(1998年4~6月)和秋季(1998年12月)障碍层平均厚度分别为6.8和11.2m,障碍层多位于114°E以东、吕宋岛以西海域.此外,吕宋岛以西海域(12°~16°N,116°~120°E)及中沙和西沙群岛附近(16°~18°N,110°~116°E)海域障碍层年发生几率超过20%,相对而言,其他海域障碍层年发生几率偏小.降水机制和层结机制分别是南海中部海域春、夏季和秋季障碍层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中,降水机制及东南向的Ekman平流较好的解释了春、夏季吕宋岛以西附近海域成为障碍层多发区的原因;此外,强降水是夏季中南半岛东南海域(12°~14°N,110°~114°E)障碍层产生的关键,反气旋涡(暖涡)有助于形成更强的障碍层,上升流对障碍层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0.
杜渺 《海岸工程》2000,19(3):39-45
介绍了浙江东南沿海的台州市及所属玉环县、温州市及所属乐清市、瓯海区等地面实施海洋“蓝色工程”的丰富实践和新鲜经验。文中借鉴浙东南沿海大开发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东部沿海其它地区特别是苏北沿海的实际,提出了做出滩涂开发利用、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